《昭通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方案》政策解读
2022年9月9日,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了昭通市教育体育局等七部门联发的《昭通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深入领会并贯彻落实好《行动方案》精神,现就《行动方案》出台背景、总体目标及工作措施等解读说明如下:
一、出台背景
“十三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特殊教育快速发展。2021年底,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职在编教师405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9047人,其中送教上门1609人。目前全市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但我市特殊教育还存在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学前、高中阶段特殊教育资源不足,义务教育阶段质量不高,特殊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与残疾人群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针对我市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市教体局、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和市残联根据202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7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2022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云南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昭通实际,制定了《昭通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行动方案》,对全面提高我市特殊教育质量,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推进教育公平,帮助残疾人全面发展、融入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总体目标
(一)到2025年,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普及程度显著提高,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青少年入学机会明显增加。
(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模式更加多样,课程教
学改革不断深化,特殊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基本建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
(三)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继续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
学生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优先获得资助,逐步提高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到2025年,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每年每生7000元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拓展学段服务,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持续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科学评估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能力,落实随班就读工作,健全送教上门服务制度,适宜安置每名残疾儿童少年;积极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着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
(二)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推动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创设融合教育环境,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探索“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促进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提高残疾学生评估鉴定、入学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提升支撑能力,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资源中心资源教室建设,巩固完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落实学前、高中阶段生均拨款政策继续向特殊教育倾斜,加强无障碍设施设备建设配备;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和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优先获得救助、资助;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和儿童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待遇,县级以上教科研机构配备1名以上特殊教育教研员。
相关文件: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教体局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